2016年,钢材价格结束了长达5年的单边下行态势,震荡上扬,全年累计涨幅高达74.19%。铁矿石价格跟随钢材价格变动,特别是随着2016年下半年焦煤价格暴涨,钢厂为降低焦比而提高高品位铁矿石的使用率,更进一步推高了铁矿石价格。2016年全年,青岛港进口矿均价高达613元/吨,全年累计上涨90.81%。虽然2016年中国钢铁行业盈利明显好转,但仍有20%的企业亏损。
进入2017年,钢铁行业刚刚出现一丝起色,铁矿石行业开始掠夺中国钢铁行业薄如蝉翼的利润。3月17日,直接进口62%品位铁矿石的到岸价已经高达90.11美元/吨。直面四大矿山为中国钢铁行业量身打造的铁矿“高山”,中国钢铁行业该如何翻越?中国钢铁行业需要重新审度、转换思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寻找谜底。
钢铁行业难逃铁矿石附体吸金的“魔咒”
中国钢铁行业虽然产量巨大,但是利润率一直较低,从2004年最高时的7.6%震荡下挫至2014年的0.9%,吨钢利润从一部手机跌到一颗白菜,再到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巨亏779.38亿元。利润低的原因有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诸多原因,但铁矿石价格飙升所致的生产成本高企也难咎其责。十几年来,在中国,铁矿石价格仅仅“咬住”钢材价格,钢价涨它就涨,钢价降它也降,但总体来说铁矿石价格“长得多、跌得少”,中国钢铁行业似乎逃不出铁矿石附体吸金的魔咒。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铁矿石需求量仍将高位运行多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较前期明显放缓,进入L型底部区间,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较前期已出现明显下降,但我国仍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几年,我国基建、地产虽然增速下降,总体用钢量仍然保持高位。建筑业用钢总体占比比较稳定,地产用钢量占比减少的部分,可以由基建用钢部分弥补。由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城市轨道建设、铁路铺设、保障房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由此带动的建筑用钢、机械用钢、以及汽车等其他消费用钢量仍将处于绝对高位。因此,中国粗钢产量仍将保持高位。
现阶段中国钢铁生产仍以长流程为主,占粗钢产量的95%,这样的生产结构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巨大的粗钢产量必然有巨大的铁矿石需求量。保守估计,2030年中国钢铁产量仍将保持在5亿吨左右,因此,中国钢铁市场对铁矿石的高位需求量还将持续很多年。
国产矿严重不足。我国铁矿石资源总储量虽然巨大,但贫矿多、富矿极少,且多为共(伴)生铁矿,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实际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钢厂的生产需求。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从2002年的接近60%,下降到2014年的18.1%。这意味着在铁矿石需求如此庞大的局势下,国产矿的供应能力的增长己经接近于尽头。
权益矿难有指望。我国海外权益矿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国家提倡钢铁工业要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才开始海外布局的。最成功的要数2013年鞍钢卡拉拉铁矿项目、武钢(现宝武集团)利比里亚邦铁矿项目一期工程等竣工投产,当年我国进口权益矿增加至约7300万吨,但相比当年进口量8.2亿吨,占比很小。2014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至70美元/吨以下,由于我国海外权益矿的收购成本大都高于70美元/吨,所以2014年以后我国海外权益矿占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而世界上开采条件好、资源量大、地理位置便利的大型铁矿山都被国际矿业巨头占据,国际矿业巨头仍在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我国相关企业想要获得优质矿山变得非常困难。未来,中国获得质优价廉的海外权益矿希望渺茫,海外权益对中国铁矿石供给的作用非常有限。
铁矿石进口源地过于集中。我国进口铁矿石品种主要有铁矿粉、铁矿块和球团矿等,分别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铁矿石进口源地,这4国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76.5%~95.8%。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在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0%,这一比例还在增加。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达85%。随着进口铁矿石价格的进一步走低,国产矿山停产、破产范围继续扩大,国内钢厂的铁矿石进口量持续增加,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在2016年底已经高达85%,仍保持上升趋势。铁矿石需求量巨大,国产矿供给乏力,海外权益矿难有起色,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不得不选择大量进口铁矿石。
铁矿石供应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8成来自四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如此高度集中的进口来源供应已经违背了生产原材料供应安全的基本要求,存在非常严重的供应安全隐患。未来,国产矿份额继续缩小,海外权益矿仍然没有有效供给,与其说四大矿山控制着大部分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不如说大部分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被四大矿山所控制。一旦日后发生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四大矿山对中国限制供应、或中断供应铁矿石,那么给中国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将是非常恶劣的。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大都工业基础薄弱,钢材积蓄量较低,工业发展所需的钢铁生产大多以长流程为主,因此,这些国家也要面对同样的铁矿石困惑。
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呼之欲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钢铁生产能力再大再强,没有质优价美的铁矿石资源,也很难在市场上分得红利羹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导者和践行者,中国钢铁工业必须要具备战略全局的视角,布局全球资源,为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披荆斩棘。未来,即使中国钢铁生产结构调整为以短流程为主,也应提前做好资源战略布局。
我国国产铁矿石、海外权益矿的平均生产成本在70美元/吨~90美元/吨,与四大矿山中生产成本最高的FMG之间存在20多美元/吨的差距,与生产成本最低的淡水河谷成本相差60美元/吨。无论我国矿山企业怎样降本增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可能逾越这几十美元的巨大成本鸿沟。因此,增加国产矿产量来提高铁矿石供应安全可靠性的办法已经走不通。那么,快速寻找到有效保障中国钢铁行业铁矿石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策略及实施方案已迫在眉睫。
文章来源:兰州鑫凤宝商贸有限公司